蘇波《瞭望》撰文:中國制造業的戰略選擇
2012-05-19
中國制造業的戰略選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蘇波
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應在發揮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努力培育基于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新競爭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制造業到了轉型升級的關口。
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制造業依靠低成本和廉價勞動力的時代結束了。無論是歐債危機和發達國家重回制造業的外部壓力,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都決定了中國制造業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方式。
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國家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應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圍繞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加快轉變制造業發展方式,創造中國制造業的新一輪增長。這是中國制造業必須的戰略選擇。
外部的雙重壓力
發軔于歐洲的歐美主權債務危機,近兩年來逐步由冰島、希臘等邊緣國家向意大利、法國等核心經濟體發展。2011年8月,標準普爾下調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并由經濟領域向社會、政治領域蔓延。此次危機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延續和深化,是西方國家多年來經濟虛擬化、產業空心化,長期推行赤字財政、高福利制度以及舉債消費的結果。它打破了舊有的世界經濟循環體系,促使西方國家反思和調整發展理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模式深刻變革。
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一系列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
一是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復蘇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主權債務危機引發了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急劇動蕩,并進而沖擊到國際貿易和各國實體經濟部門,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歐美等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信心嚴重不足、經濟政策陷入兩難境地,短期內難以出現強勁復蘇的勢頭。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上升,紛紛實行緊縮政策,增長勢頭有所放緩。總的來看,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一些風險因素正在累積之中。
二是國際市場需求放緩,貿易投資保護抬頭,中國制造業出口環境趨向惡化。短期來看,歐美等國消費者信心不足產生的需求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工業品出口。2012年1月,我國出口額同比下降0.5%,是自2009年12月份以來出現的首次負增長。長期來看,經歷此次危機,曾為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提供支撐作用的國際貿易大好局面有可能逆轉,這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出口模式、技術能力等提出了嚴峻挑戰。為走出困境,歐美等國除采用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外,還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新規則來加強對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的控制。這些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某些發達國家削弱發展中國家工業品出口競爭力、遏制新興國家崛起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未來全球產業競爭將呈現更為復雜的形勢,中國制造業發展將面臨重大挑戰。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