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光伏產業摩擦加劇 倒逼中國企業求變圖存
2012-05-22
新華網杭州5月21日電 題:美中光伏產業摩擦加劇倒逼華企求變圖存
新華社記者 黃深鋼
美國商務部17日宣布新一輪對華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后,激起中國光伏產業界集體不滿。在尋求正常途徑表示抗議的同時,一些中國企業開始更多地注重整合國內外行業資源、進一步對產品提質降價,并想方設法更好地打開中國國內市場。
美國商務部3月下旬作出對華太陽能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9%-4.73%不等的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稅。時隔近兩月,其再次宣布新一輪對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至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終裁結果將在今年10月宣布。
業內人士認為,美國此舉將使中國銷往美國的光伏產品價格提高至與其國內產品相當的價格水平,從而削弱“中國制造”的價格競爭優勢。
“美國的決定沒有出乎行業預料,現在的局面是,我們該爭的要爭,該變的也要變。”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說。
他認為,美國的制裁對全球光伏行業發展具有典型意義,中國不能“坐以待斃”,要用中國法律、外交的途徑進行積極抗辯。
記者注意到,包括中國光伏產業巨頭江蘇尚德太陽能、天合光能等公司已經對美國本輪初裁結果表示明確反對。
另一方面,中國光伏產業制造商也在積極思考,企業還有哪些選擇以避免更大沖擊。
不少企業家指出,對于在光伏行業內耕耘多年的中國企業來說,及時通過全球產業布局,與歐美等國的光伏公司進行合作,繞開貿易壁壘是當務之急。
楊立友透露,正泰太陽能早幾年在全球進行了布局,目前美國的“雙反”制裁,“對公司有一定影響,但并不太大”。
此外,不斷加強產品科技創新、質量求精、成本最低的思想,甚至已經滲透到中國光伏產業的“毛細血管”中。
在杭州,成立已經9年的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生產光伏電池關鍵封裝材料EVA膠膜為主,2009年又成功開發太陽能電池背板,目前正致力于封裝材料延伸產業鏈的開發。
福斯特公司引進的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后研究員林維紅介紹說,“過去,中國光伏產業制造主要通過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在較短時間內站在了世界前端,下一步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將產品做到‘人無我有’,才是破除貿易壁壘的最終良方。”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認為,應對美國“雙反”,中國光伏企業除了要“闖世界、練內功”之外,中國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誰都知道光伏不是一個夕陽產業,而是處在‘倒春寒’,當前中國光伏產業布局過于超前是問題,但政府不能搞‘一刀切’,而應該有區別地扶持一批實力強的企業。”張小飛說。
江西省一家光伏公司的項目經理吳先生說:“在國內個別地方的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中,最迫切的問題是解決光伏發電的并網問題,一些電網公司還以各種理由不愿合作,使得光伏發電項目推進速度不快。”
業內人士表示,要著手應對美國“雙反”制裁及其可能波及歐洲的風險,光伏產業應“未雨綢繆”,產業鏈“走出去”和“業內整合”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指出,“國際市場依存度過高已經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最大風險”,中國必須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實現光伏產業健康、平穩發展。
最新資訊